新股消息网
新股数据您的位置:首页 >新股分析 >

上市公司理财减少近半:经济向好+企业流动资金趋紧

发布时间:2021-09-10 08:11:10 来源:搜狐

在股市中大部分股民都是亏钱的,但是很多人依旧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总觉得自己能够在股市中赚到钱,不愿意离开股市。今天,我们来分析下上市公司理财减少近半:经济向好+企业流动资金趋紧。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尾声渐进,上市公司理财规模持续下降趋势不改。

今年1月1日~5月18日,上市公司累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达578.13亿元,而2020年同期这一数值为1099.34亿元,规模减少近一半。这一趋势与最新统计中非金融企业存款趋势变化一致。

流动性资金减少是上市公司购买理财和存款规模双双下降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认为,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扩大的背景下,可用于理财的资金减少;而从投资品种来看,随着近年来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走低,以及银行净值化转型不再保本,导致部分上市公司转向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采访中《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在理财规模减少的同时,随着银行理财头部效应在不断加强,上市公司理财资金正在从小型银行向大中型银行回流。

上市公司流动性资金减少

今年1月1日~5月18日,上市公司累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达578.13亿元,而2020年同期这一数值为1099.34亿元,减幅约为47.41%。与此同时,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也较2020年的405家减少至2021年的236家。

最新统计中非金融企业存款变化也呈现收缩。央行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3556亿元。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告诉记者,4月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主要与缴税因素有关。“4月历来是缴税大月,财政存款一般会出现明显增加。从数据看,4月财政性存款增加5777亿元,与企业存款下降是对应的。整体看,一季度以来财政支出速度偏慢,会导致财政存款规模上升,继而也会导致M2增速下降。”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团队还指出,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意味着企业的资本开支需求回升。梁斯补充道,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规模下降的一个原因也是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乐观,更倾向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使得资金的生产性用途有所增强。

某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告诉记者:“目前我司业务布局较多,闲置资金主要考虑归还借款或者是战略投资、收购,等过几年再考虑买理财。”

除了扩大生产外,外部补充资金的减少也是上市公司减少理财的因素之一。申万研究所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告诉记者:“从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上来看,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新股发行后,大量资金暂时找不到出路而选择购买理财,多见于IPO以及定增。自去年以来,上市公司超募现象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募集计划完不成,这也会导致上市公司可购买理财的资金减少。另外,总体上宏观环境是收紧的,购买理财的需求也会下降。”

植信投资研究院副院长刘涛亦指出,从需求端来看,近期上市公司购买理财和存款规模双双下降,表明其流动性资金的确有所减少,除部分上市公司前期生产订单增多,将资金更多用于生产经营这一原因外,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推动主要生产资料价格迅速上升,一定程度上消耗了企业的流动性资金;同时,近年来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走低,导致部分上市公司对相关产品投资的热情降温,转而加大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

“从数据看,1个月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由去年年初的3.8%降至目前的3.2%左右,3个月、6个月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由去年年初的4%降至3.6%左右,收益率下行也降低了企业购买理财产品的意愿。”梁斯说。

从供给端来看,刘涛指出,今年是资管新规的最后过渡期,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加速推进,银行保本理财产品规模进一步压降,银行理财子公司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研能力和经验尚待积累完善,加之销售渠道正在重构等,多种因素导致理财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阶段性“错配”。“与此同时,近年来银行理财之外的其他泛资管类产品,如券商收益凭证、券商集合、信托、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产品等供给日益丰富,也对银行理财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

“由于股债行情的分化,上市公司加大了对基金及股票的投入,减少了对银行理财的投入,从而表现在银行理财购买规模数据的同比减少。”普益标准研究员杨超如是说。

资金回流大行现象明显

记者注意到,某上市公司的投资理财管理制度中提到,公司进行投资理财,必须充分防范风险,现金管理产品的发行方应是资信状况、财务状况良好、无不良诚信记录及盈利能力强的金融机构,交易标的原则上必须是低风险、流动性好、安全性高的产品。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后,并不保本;上市公司看重流动性强,而且要求保本、收益非常‘保险’,因此银行理财的吸引力有所下降。”某股份行广州分行人士坦言。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分析表示,企业一般更倾向于购买保本类理财,而根据资管新规,今年末保本理财产品将全部退出,过去一年来,保本理财产品大幅压降,多家银行保本理财清零,今年只有少部分地方性银行仍在发售保本理财,全国性银行已经全部停发,这也导致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总规模下降。“对于企业而言,更看重资金的灵活性和安全性,所以偏向于短期保本的产品,比如保本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但受监管影响,保本理财产品于年末将全部退出,结构性存款规模也不能大幅扩张,部分资金或转移至其他存款产品。”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上市公司选购银行理财也呈现出从小型银行向更为稳健的大中型银行回流的趋势。

某国有银行公司部人士告诉记者,随着理财产品不断转型,小型银行收益和大中型银行相比差别越来越小,且小行风控水平可能不如大中型银行,尤其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他们更看重是否会亏损,所以资金会向大中型银行回流。“对于净值型产品,在投资前,股东需要知道投资的底层资产是什么,会对这一投资进行表态,这一决策对于公司来说是一个复杂的投资行为,涉及到的财务业务也会更加繁琐,对于投资后的资产变动也可能会频繁进行公告,也会增加上市公司的工作量。”

杨超告诉记者:“目前银行理财头部效应在不断加强,大行具备更强的发展优势。一是监管对开展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净额提出要求,更有利于大行展业;二是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大行的风控和投资能力会更有竞争优势;三是金融科技的赋能,会进一步拉大大行与小行的理财能力差距。按照这样的趋势,理财资金有可能从小行向大行回流。但对于小行来说,可以通过设计特色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手段留住客户。”

“小型企业对银行存款缺少议价能力,因此可能会购买一些中小银行相对收益高些的理财产品。”上述国有银行公司部人士指出,尤其是从一些上市公司的情况看,企业资金从小银行向大中型银行回流的迹象初步显现。“对于大型企业,不会因为百分之零点几的收益而冒风险。”

“随着保本理财产品退出,净值型理财产品成为市场主角,企业能购买的保本类理财产品越来越少,未来企业可能会更多考虑银行存款类产品,比如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结构性存款受到规模限制,大额存单额度则较为宽松,但大额存单短期产品利率偏低,并非企业首选产品。”刘银平说。

桂浩明指出,尽管银行很看重上市公司的盘活存量资金,开展闲置资金理财业务,不过仍局限于传统思路,并没有设计相应的产品,导致其提供的产品很难与公司的具体需求相结合,比如期限匹配、收益与风险的协调等。

对此,刘涛建议,从银行角度看,在继续发挥其产品的低风险、高信用等优势的同时,可考虑改进产品设计策略,适当提高产品收益率。一是灵活运用“固收+”策略,推出固收+股票、固收+打新、固收+可转债、固收+量化、固收+期货等各种组合,在低利率环境下增厚投资收益;二是参考公募基金的投资策略,借助外部专业投研力量,推出类FOF、类MOM理财产品;三是部分综合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银行,还可以加强全市场、全球化资产配置,从国际大宗商品、美股、国内高等级信用债等大类资产市场轮动中去寻觅更多投资机遇。

前述受访股份行广州分行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的流动性资金缺乏,很多公司的闲置资金只是交易性留存,以满足未来两个月的工资需求,我们也在根据企业的这些特点设计相应产品。”

杨超坦言,由于企业情况的复杂性、产品组合的定制化需求不同,对公理财线上化目前进展较慢,但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公理财业务线上化具有一定的可能性。“未来,对公理财的转型重点是发展线上化运营,沉淀企业客户数据,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发展信贷、投行与理财业务联动等。”

热点推荐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