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消息网
新股数据您的位置:首页 >新股资讯 >

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疫情推动线上应用需求增长后续需关注主线逻辑

发布时间:2021-08-27 14:11:01 来源:腾讯

在股市中大部分股民都是亏钱的,但是很多人依旧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总觉得自己能够在股市中赚到钱,不愿意离开股市。今天,我们来分析下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疫情推动线上应用需求增长后续需关注主线逻辑。

摘要

整体判断:疫情负面影响有限,线上应用需求活跃。新冠疫情主要影响的是需现场实施的IT服务。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虽然软件企业较多,但总体规模不大,且需现场服务的业务比例相对较小,影响可控。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湖北省之外,软件产业大省如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对疫情控制较为有效,加上目前处在行业传统淡季,只要疫情能够及时控制,对上市公司全年业绩影响不大。我们也看到,受到各地防控措施影响,线下活动受到限制,在线办公、互联网+医疗、游戏等线上业务需求出现激增。

在线办公:云视频会议、协同管理和VPN市场将加速发展。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我国多省市发布了在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灵活安排工作或者延迟复工的通知。在此背景下,在线办公模式快速普及。由于在线办公场景下,员工交流、信息流转以及接入企业内部网络的方式都与现场办公有较大不同,而现有的在线办公工具,如云视频会议、企业协同管理软件系统以及VPN等,都在较好的消除和弥补相关差异,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因此,这次疫情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这些在线办公应用的普及,预计相关应用未来发展有望提速。

医疗IT:疫情或促使互联网医疗等IT投入力度加大。疫情对行业有一定影响,预计将主要体现在一季度或上半年,但基于医疗IT行业特性判断,全年影响应较为有限,状况将好于多数行业。经过疫情冲击,我们认为其有望倒逼医疗卫生部门加大IT投入,互联网医疗、公共卫生防疫及应急管理、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等领域有望直接受益。未来2-3年,医疗IT需求本将保持旺盛,若疫情可倒逼出上述增量需求,则景气度更为可观。

游戏:疫情刺激短期业绩抬升,云游戏有望成长期引擎。受到疫情和厂商春节档强力营销双重拉动,春节期间腾讯、网易等游戏厂商的主打产品表现活跃,其中腾讯系的《王者荣耀》在除夕当日的流水再创新高,相关企业短期业绩也有望提升。但是从整个游戏行业看,供、需两侧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整体增长缺乏动力。未来,游戏厂商将呈现出寡头化的竞争格局,产品也趋向于精品化、创新化。其中,云游戏就是创新引擎之一,随着5G部署的加速,高品质游戏将通过“云化”与专用终端解耦。我们预计,未来这种体验好且对终端要求低的游戏模式将成为主流。

投资建议:短期内,在线办公、互联网诊疗、游戏等为代表的线上业务还将保持较大的需求规模,同时,这些业务的激增也会带来底层IT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增长,服务器的需求也会增加。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计算机行业将回归到“固本”、“开源”的中长期逻辑。固本方面,2020年围绕着国产处理器、操作系统搭建起来的基础软硬件生态有望现出雏形,相关的整机、系统集成、网络安全企业将继续受益,国产化相关的业务规模将放大;“开源”方面,医疗IT、金融IT受益最大,高景气将延续,而且受到疫情催化的远程办公应用未来也可能加速落地。推荐浪潮信息、卫宁健康、用友网络、启明星辰,关注深信服、和仁科技、东华软件。

风险提示:1)疫情控制不及预期。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央和地方正在多措并举,加强防控,市场预计疫情大概率短期内得到控制并消除。但是一旦疫情持续期过长或者影响的地区快速扩大,对计算机行业的影响将会显著放大,全年业绩增长可能不及预期甚至出现下滑。2)政企 IT 支出力度不及预期。经济下行和疫情的影响正在叠加,政企客户可能出现控制支出的情况,如果项目实施出现大量推迟或者取消的现象,相关公司的订单和收入都会受到影响。3)新技术研发及应用进展低于预期。基础软硬件研发难度大,且产品性能和稳定性都同国际成熟产品存在较大差距,如研发遭遇瓶颈或应用推广缓慢,对相关企业的业绩释放可能造成影响。

01

整体判断:疫情负面影响有限,线上应用需求活跃

1.1 湖北软件企业众多但整体规模相对较小,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可控

湖北省凭借着其人才充足、电子信息产业链健全等优势,近年来一直在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尤其是软件业,成效明显。当前,湖北省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软件产业集聚地,其重点打造的武汉软件新城,已经落地了大量的国内、省内优质软件企业。但湖北省软件产业的规模,相比东部地区的一些软件大省还存在差距,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相对不高。

据工信部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11月末,湖北省共有软件企业2476家,占全国软件企业数量的比重为6.14%,其中97%都分布在武汉市;1-11月湖北省软件业务收入为2025.35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13%,收入绝大多数来自于武汉。

注:1)此处的软件业包括软件产品、IT服务、信息安全和嵌入式软件四个子行业;2)图中占比均为占全国比例。

新冠肺炎疫情对软件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几个方面:首先,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交付可能受到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解决方案的现场实施、需要驻场的客户服务。其次,一季度的招投标、营销推广等商务活动可能受到限制,很多企业的大型营销推广活动已经取消或延期。最后,企业软件开发等活动可能会受到疫情防控的干扰。

我们认为,此次新冠肺炎对我国软件业的影响,是有限和可控的。一方面,湖北省虽然软件企业众多,但是产业收入规模占全国规模比重不高,而且很多环节还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或者经营调整来对冲,更为有利的是,该省软件产业结构抗冲击能力相比其他地区更强,软件产品占比较高,产品交付可以通过线上实现,受疫情的影响本来就小。另一方面,湖北之外的地区疫情防控效果正在凸显,复工之后行业经营活动也将逐步恢复正常,一些因为疫情而延迟交付的产品和服务,也可以通过赶工来实现。

1.2 疫情对上市公司的负面影响主要在湖北之外,但冲击有限

由于湖北省尚没有计算机上市企业,疫情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是在其它地区。国内计算机上市公司是以To B和To G业务为主。由于大企业、政府类客户软件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多采用的是预算制、集采模式。一季度主要进行的是年度预算或者采购的计划制定工作,招投标活动相对不多,能够实际落地或者需要交付的订单数量更少。

梳理近几年申万计算机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发现,一季度营业收入占全年比重均在20%以下,净利润波动大,可参考性不高。从子行业的收入占全年比重情况看,2018年1季度设备和IT服务收入占全年比重虽然相对较高,但是也均低于20%,软件开发业务1季度收入占全年比重更是低至17%。

只要疫情能够较早得到控制,对计算机上市企业全年的业绩影响就很有限。如果新冠肺炎能够在上半年彻底消退,该冲击预计不会使得客户的IT支出需要下降,只是部分服务提供方式由线下逐步转到线上,一些商务活动和方案交付会推迟,但相关需求会在后续几个季度逐步恢复。

1.3 “危”中有“机”,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了线上业务需求的增长

此次疫情发生之后,中央和地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相关的防控措施较2002-2003年的非典疫情更为严格,线下活动受到明显的限制。线下业务虽然受到冲击,但行业线上业务却迎来了新的机会,无论是在To B还是To C端都有积极的变化。

To B端的在线办公、大数据分析工具在本次疫情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线办公中的视频、电话会议解决方案,通过远程信息传输手段减少了人员的实际接触和集聚,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本次疫情对延期办公造成的影响,基于云的视频会议更为贴合当前“少集聚”的场景,各类工具在本次疫情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追捧;网络安全企业的VPN产品,其远程安全访问内网的功能也在本次新冠疫情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一些分支机构较多、员工地理分散度高的企业,VPN的功能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大数据分析工具在此次疫情中也得到应用,为疫情处理提供决策参考。

To C端的业务也在本次疫情的扩散过程中得到激活,包括游戏、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等。游戏行业此前由于监管环境的趋严、市场的饱和,行业增长处于相对低位。但是新冠疫情发生后,游戏尤其是一些龙头游戏平台的产品流量、流水实现了激增,腾讯、网易等厂商受益最为明显。另外,云游戏也在借着这次疫情进一步提升了市场接受度。在线教育也成了这次疫情重要受益板块,线下的教育培训正在转向线上,大中小学部分课程后续也将通过在线平台进行教授,云教育平台业务将会加速推广。

我们认为,除了游戏这类传统成熟在线业务外,其他板块如在线办公、互联网诊疗等解决方案,还正处在引导和培育市场阶段。在这次疫情中,相关产品的效能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市场教育的效果良好。我们预计,随着后续疫情缓解,G端、B端客户的IT投入中,会增加相关领域的支出;C端互联网诊疗客户对远程问诊的接受度也将提升,远程诊疗业务的推广难度将下降。

1.4 短期市场冲击影响正逐步削弱,行业将回归中长期成长逻辑

相比非典,此次国家和地方对应对此类公共卫生事件更为有经验,相关的防控预案和管制措施开始奏效,湖北之外的地区疫情控制情况也更为乐观。我们认为,短期内,线上业务相关的企业市场关注度会维持一段时间,但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和市场情绪的释放,其他计算机企业受到的冲击力度正在消减,并逐步回归“中长期”逻辑。

我们坚持认为,行业“固本”、“开源”是发展主线。“固本”是要夯实国内信息化发展的基础,避免关键领域“卡脖子”,重点发展的是基础软硬件平台,后续国产软硬件生态将得到巩固,处理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软件、网络安全以及整机企业均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开源”则主要是扩大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我们认为,在政策和需求的双重作用下,金融和医疗领域的信息化依然是中长期需求增长最主要的方向。此次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IT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推手,尤其是云计算相关的应用会加速推广。

02

在线办公:云视频会议、协同管理、VPN将加速发展

2.1 新冠疫情导致复工延迟,在线办公得到快速普及

受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我国多个省市均发布了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灵活安排工作或者延迟复工的通知。根据券商中国发布的信息,截至2月3日,我国已有29个省级行政区域发布了企业灵活安排工作或者延迟复工的通知。

其中,部分省市在通知中明确提出具备条件的企业应当安排职工在线办公。以北京为例,1月31日,北京市发布《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本市企业灵活安排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在2020年2月9日24时前,其他企业具备条件的,应当安排职工通过电话、网络等灵活方式在家上班完成相应工作;不具备条件安排职工在家上班的企业,安排职工工作应当采取错时、弹性等灵活计算工作时间的方式,不得造成人员汇聚、集中”。

对企业而言,为适应疫情防控的要求,通过在线办公的模式保证工作产出和工作效率,亦是企业自身的内在需求和可行方案。在政策和企业内在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在线办公的模式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快速普及。与现场办公相比,在线办公的特点在于办公场景的变化。在线办公场景下,员工彼此的沟通交流、工作信息流的流转以及接入企业内部网络的方式都与现场办公有较大差异。我们认为,云视频会议、企业协同管理软件系统以及VPN能够有效应对在线办公面临的挑战。随着在线办公的普及,云视频会议、企业协同管理软件系统以及VPN未来发展可期。

2.2 云视频会议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市场规模有望达百亿级

我国视频会议行业当前处于快速发展期。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效率的背景下,视频会议的应用需求增大。另外,针对一些行业的视频应用解决方案,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检察院的远程接访、公安的远程指挥调度、法院的远程庭审等,将原先仅用于沟通传达的视频会议产品,扩展到用户的核心业务流程中,进一步扩大了视频会议产品的市场规模。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数据,2011-2017年,我国视频会议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5%;2018年,我国视频会议行业市场规模为160亿元,同比增长20.4%。

传统视频会议系统比较依赖专业的硬件设备(如摄像机、MCU、麦克风等),能够提供较高的系统稳定性。这些专业的硬件设备通常是部署在办公室,在线办公场景下,传统的视频会议系统基本无法使用。在当前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我国大量的企业员工在一段时间内(2月9日24时前)都将基本处于在线办公的状态。这种在线办公的状态要求企业及员工必须使用新的交流方式替代传统的视频会议系统以完成日常会议的交流。由于员工个体基本都处于独立的在家办公状态,这种新的会议交流方式将会更加频繁的使用,并且需要能够支持多方同时接入。

云视频会议具有低成本(相比传统视频会议系统,云视频会议的费用主要是服务费和网络费用)、更便捷(云视频会议是以SaaS的模式提供服务,不依赖于专业的硬件设备,手机、PC端即可随时随地接入)、更兼容(云视频会议也可兼容会议室的专业设备)的特点,能够很好的适应在线办公场景下企业日常会议的要求。以苏州科达的云视频会议产品“摩云视讯”为例,不仅支持手机端和PC端的随时随地接入,也可与总部会议室及分支会议室实现互联互通。在这种情况下,在在线办公场景下使用云视频会议成为刚需。企业及员工使用云视频会议的习惯快速形成,为云视频会议未来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客户基础。

事实上,作为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视频会议领域的应用,云视频会议代表了未来视频交互的发展方向。但在当前,我国云视频会议还处于发展初期,我国视频会议市场目前主流还是传统视频会议系统。云视频会议在推广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用户使用习惯的养成,以及云视频会议的稳定性。不过,如前所述,受此次新冠疫情的影响,使用云视频会议的庞大用户群体已经形成,将打开云视频会议未来的需求空间。

在云视频会议系统的稳定性方面,5G的商用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强大助力。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5G时代的正式到来。相比当前主流的4G网络,5G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的优势。高速率和低时延将进一步提高云视频会议系统的稳定性,大容量将能够更好地支持多方接入。我们判断,随着5G的正式商用,云视频会议系统的技术将更加成熟,必将带给用户更好的会议体验。

综上,在未来需求空间打开以及技术愈加成熟的共振下,我们认为,云视频会议未来发展前景可期。我国企业数量当前是千万量级,假设云视频会议服务每年的租赁费为千元量级,则云视频会议未来的市场空间将达到百亿量级,我国云视频会议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当前,我国云视频会议服务提供商主要包括传统的视频会议厂商以及新进入视频会议领域的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及互联网厂商。其中,传统视频会议厂商有苏州科达(云视频会议产品:摩云视讯)、真视通(云视频会议产品:真会通)、亿联网络(云视频会议产品:亿联云视讯)、齐心集团(云视频会议产品:好视通)等;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及互联网厂商有华为(云视频会议产品:WeLink)、腾讯(云视频会议产品:腾讯会议)、阿里巴巴(云视频会议产品:钉钉)、字节跳动(云视频会议产品:飞书)等。

2.3 企业协同管理软件系统重视程度将提高,市场规模增长有望加速

协同管理软件是基于协同化管理理念和模式,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流程管理、门户管理、知识管理、目标计划、任务协作、人力资源、客户关系、项目管理、集成管理等功能业务模块的应用软件产品,能够实现流程规范、知识共享、信息沟通、事件协作、计划执行等功能,帮助组织内部提高管理效率和规范化程度,同时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为组织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促进组织达成既定的目标或任务。

传统OA(办公自动化)是协同管理软件的前身,主要解决公文流转等固化的行政办公类应用。协同管理软件是在传统 OA 的基础之上进化,主要解决企业在信息门户、工作流程、知识文档,交流协助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让组织内部的信息在一定权限控制下进行充分共享与有效流转,让组织的成员更加高效协同运作。协同管理软件是以整个企业协作管理为对象,传统 OA 则是以行政办公应用为对象,协同管理软件涵盖的资源要素更多。

协同管理软件是企业实现信息化运营管理、在数字经济时代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管理软件之一。受此次新冠疫情的影响,员工的在线办公状态,使企业经营对协同管理软件的依赖程度更高,企业更加需要协同管理软件系统处理工作信息流的流转。企业对协同管理软件的重视程度必将进一步提高,我们判断,这将对协同管理软件的发展产生两个方面的正面影响。一方面,已建设协同管理软件系统的企业将加强系统功能的升级,如强化软件系统对于移动终端的支持等;另一方面,暂未建设协同管理软件系统的企业将更加深刻认识到协同管理软件的重要性,从而在未来加快协同管理软件系统的建设,其中,云化软件凭借对移动端的良好支持以及更低的部署成本或将更受新用户的青睐。

当前,我国协同管理软件市场稳步增长。根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据,2018年,我国协同管理软件市场规模为81.8亿元,同比增长14.4%。我们认为,随着企业对协同管理软件重视程度的提高,未来我国协同管理软件市场将加速增长。

在我国协同管理软件市场,协同管理软件服务提供商主要包括三类厂商,分别是专业协同管理软件厂商、系统集成商及独立软件开发商、互联网厂商。这三类厂商的主要特点如下图所示。

我国协同管理软件市场集中度呈现提升的趋势。目前在我国协同管理软件市场,泛微网络、致远互联、华天动力、蓝凌等专业协同管理软件厂商占据市场领先地位。根据泛微网络和致远互联公司公告,其2017年、2018年的营收增速均大幅高于行业增速。业内领先企业良好的营收表现,表明我国协同管理软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我们认为,受此次新冠疫情的影响,企业对协同管理软件重视程度的提高,将对协同管理软件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将有助于专业协同管理软件厂商获得竞争优势,从而推动我国协同管理软件市场集中度的加速提升。

2.4 VPN远程安全访问内网功能得到充分展现,后续市场提升空间大

VPN(虚拟专用网络)提供通过公用网络安全地对企业的内部专用网络进行远程接入的连接方式,提供加密通讯功能。VPN的主要产品包括IPSec VPN(采用IPSec协议来实现远程接入的一种VPN技术)和SSL VPN(采用SSL协议来实现远程接入的一种VPN技术)。根据VPN提供的功能可知,VPN是企业员工在远程办公场景下接入企业内部网络的重要方式。受新冠疫情的影响,VPN在在线办公场景下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企业部署VPN的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根据我们的估算,我国VPN市场规模目前是数十亿量级,未来的可拓展空间很大。

由于VPN要满足安全接入的要求,我国VPN市场的服务提供商主要是网络安全企业。根据IDC数据,2018年,深信服以30.64%的市场份额排名我国VPN市场第一,连续11年排名第一;2019年上半年,我国VPN市场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是深信服(市场份额29.8%)、天融信(市场份额7.1%)、启明星辰(市场份额6.5%),排名前三的企业均是我国网络安全行业领先企业。

03

医疗IT:疫情或促使互联网医疗等IT投入力度加大

3.1 疫情影响相对有限,反而可能提升行业中长期地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新冠疫情对医疗信息化产业还是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预计将集中体现在一季度乃至上半年,主要影响方面包括:

1)按照惯例,公共卫生部门与医疗机构的多数信息化项目招投标活动集中于第一与第二季度。受疫情影响,全国医疗卫生系统的工作重点转向疫病防治,部分新建信息化项目的规划工作可能因此暂时搁置,叠加商务接洽及招投标活动受阻,难免使得部分项目的签约时间延后,相应的项目实施及收入确认时点也可能因此推迟。

2)疫情防治需要减少人员的流动与集中,这对部分已有项目的客开、实施和交付进度势必产生一定影响。至少对于复杂的大型系统新建项目,一定数量的驻场工作在所难免,影响相对较大。具体从时间进度考虑,多数春节位于二月份,医疗IT项目的集中开工时点通常处于二月下旬和三月初。尽管2020年春假较早,但若病情不能在2月底前得到有效控制,集中开工时间将延后,可能对一季度及上半年的财务报表形成影响。

3)国内医疗IT行业的产品化程度依然不高,人员仍是最为重要的要素投入。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而言,当前全国人员流动管理严格,部分地区人员暂时难以返工,且员工返回工作地后,通常也会实施1-2周的自我隔离,这对医疗IT企业产能恢复应会形成一定的拖累。

不过,放眼全年,疫情对医疗IT产业的负面影响相对有限,即使在疫情期间也应好于多数行业,原因在于:1)由于疫情爆发,近期重症系统、急诊/急救系统、公共卫生防疫监控/应急系统的建设改造等紧急需求有所增加,远程诊疗咨询服务量大幅上升;2)疫情期间,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及医疗机构正常运行亟需IT运维服务支持,相比平时应更加迫切;3)对于部分系统运维、研发及轻型升级改造工作,通过远程形式即可完成;4)医卫监管部门及医疗机构的IT投入基本采用年预算制,只要全年预算不受影响,企业可在疫情过后通过加班、提效等手段追回部分项目进度,降低对全年收入的影响;5)医疗IT公司收入多数体现于下半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占比较小,基于冠状病毒特性判断,疫情冲击应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对全年财务表现的影响应不会太大。

注:卫宁健康、和仁科技、麦迪科技收入基本来自于医疗IT业务,采用2016-2018年数据;创业慧康2017年并入博泰服务,从而产生规模不小的金融IT运维业务,故而采用2014-2016年数据

更为重要的是,本轮疫情还是暴露了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机构接诊能力、医疗物资供应协调等方面的不少短板,这极可能促使社会各界加大对医疗信息化的重视。参照2003年SARS的经验,疫情爆发当年政府卫生支出在全部财政支出与全国卫生费用总额中的占比均有所提高,2007年起更是大幅攀升。由于IT技术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愈发加强,新冠疫情过后,公共医卫管理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有望增加信息化投入的比重,对于医疗IT行业形成中长期利好。

注:卫生费用总额来源于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

从政策动向来看,2018年大部制改革完成后,新组建的国家卫健委与国家医保局颁布了大量促进医疗IT发展或与其紧密相关的政策,表明本届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在医疗、医保工作中的作用。2月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就强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规范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基础和安全保障五大方面提出要求,表明国家医卫管理部门已对信息化在公共卫生防疫及相应诊疗活动中的作用给予肯定。

3.2 互联网医疗等直接受益,医院信息化建设仍是根基

医疗IT的范畴广泛,狭义上主要指医疗机构、区域卫生及医卫监管的信息化,广义上则还涵盖互联网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及药品的供应链管理、基本医保及商业健康险管理、居家健康及体检服务等环节。就本次疫情的影响而言,我们预计对互联网医疗、公共卫生防疫及应急处置、急诊急救/重症监护、医疗器械/药品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将更为直接;其次,医院仍是整个医疗体系运转的根基,其信息化建设将会因疫情受到更强的重视。

互联网医疗应最为受益

以截至当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本轮新冠疫情的重症率与死亡率均显著低于SARS,其危害主要在于其潜伏性和传染性,这无疑对病患确诊和疫情控制提出了不小的难题,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理应大于SARS。就新冠肺炎的表观症状来看,其与一般感冒发烧的早期症状相似,病人自身难以准确判断,如冒然赶往医院诊断,不仅加大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在接诊任务已然十分沉重的重症区,更是会进一步加重医院的负担。对于此类情形,互联网医疗显然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本轮疫情中,通过线上诊疗的形式,潜在患者可直接向医生进行问诊咨询,寻求专业意见,从而对自身病情做出初步判断,以决定是否需要做进一步诊断和处置。这尤其可以避免部分情绪紧张的无病者或普通感冒发烧患者无谓前往医院,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社会恐慌情绪,增进大众对疾病以及防范措施的理解。对于复杂或重症病情,也可通过远程医疗的形式,充分利用全国的专家资源进行线上会诊,以做出更恰当的诊断。

我们认为,线上诊疗的优势在本次疫情应对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是便民,减少了患者排队挂号、往返医院的麻烦;二是线上渠道强化了接诊能力,提高了医疗机构的产能;三是互联网可低成本的链接全国的医生资源,可以充分利用闲置的诊疗能力,更为合理的协调医疗资源,提高整个医疗体系的运作效率。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国至少有数百家公立医院开通免费的发热/新冠肺炎线上问诊咨询服务,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京东健康、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平台亦表现活跃。微医1月23日上线互联网总医院,截至1月29日13点,其抗冠免费义诊专区累计提供咨询服务近64.5万人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开通“发热门诊”在线问诊功能,上线首日问诊患者便达万余人次,近日累计已超过4.1万余人次。近日新冠疫情的在线义诊活动或可对提升公众对于在线问诊的接受度,为互联网医疗进一步推广提供消费者基础。

更为广义的看,互联网医疗的内涵丰富,并不限于在线问诊/远程医疗,至少还包括处方外流/医药电商、医保支付/商保理赔、慢病监测/健康服务、网上挂号/体检预约、信息资讯/医学社区等内容,如运用得当,可大幅提升医卫体系的服务能力。不过,考虑到医疗活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特性,互联网医疗不会一蹴而就,更可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放开管制,基于审慎原则稳步推广。

实际上,大约在2012-2016年期间,国内互联网医疗曾经历野蛮生长,与之相伴的是,在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互联网健康咨询、医药交易平台等领域出现了不少乱像,如魏则西事件则是最为集中的体现。针对于此,国家医卫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医疗收紧了管制,2017年起其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随后大量相关企业倒闭或裁员。

2018年起,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针对互联网医疗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了“互联网+”在医疗健康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内涵界定,其核心主旨是将互联网诊疗限定为线下诊疗活动的延伸,具体则是提出互联网医院的概念和运营规则,要求二级及以上医院普及线上服务,并随后在医保支付政策上给予了配合。受上述政策影响,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竞争天秤向实体医院及传统医疗IT厂商有所倾斜,相对削弱了纯线上互联网平台的市场地位。如卫宁健康、创业慧康等传统HIS厂商均正在通过公有云搭建互联网医疗运营平台,或是为医院客户提供基于私有云的互联网医院解决方案。

政策刺激下,2019年全国互联网医院数量迅猛增长,至2019年底达到约300家,估计其中约半数已申得互联网医院牌照。但由于政策限制严格,服务内容主要被限定为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以及机构间的远程会诊,且持牌医疗机构方可提供,互联网医院的设立亦必须依托实体医院,叠加医保支付、监管规则、信息互联互通等配套条件尚未成熟,互联网诊疗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过,通过本轮新冠疫情的带动,预计互联网诊疗的普及进程将明显加速,相应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和运营均有望取得更为显著的进展。并且,得益于在线诊疗的发展,线上药品流通、慢病管理等更为广泛的其他互联网医疗服务手段也将获得更多认可。

其他直接受益的潜在领域

本次疫情暴露的短板中,公共卫生防疫及相应的应急处置是其中之一。新冠疫情过后,预计医卫管理部门将加强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建设,升级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打通医院、社区、公安、电信等多维数据来源,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和疫情直报系统,对于疫情的及时发现和防治极其重要,我们认为国家层面也可能对此进行协调,并将此纳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其次,区域医卫平台与公共卫生管理紧密相关,也是协调医联体/医共体运行的重要载体,公共卫生防疫及应急体系的建设也有望带动区域医卫平台加速推广和升级,这不仅有助于疫情预防,而且对于疫情发生后,调动区域医疗资源、有效应对处置也极有帮助。

对于医院,缺乏高效的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IT系统支持是本轮疫情暴露的一大短板。新冠疫情爆发急、传染性强,部分患者病情严重,专业的急诊急救系统、重症监护系统可显著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辅助医护人员及时识别病情、准确进行分诊,做到有效处置和实时监护,提升医院的接诊和救治能力。此外,本轮疫情或也将催生一批专门的传染病病房或传染病医院的建设,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专业的传染病管理系统的普及。此类IT系统属于专业度极高的CIS细分产品,与物联网技术结合较为紧密,A股上市公司中,麦迪科技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医卫防护物资的短缺以及分配的混乱,也是本轮疫情暴露的重大短板,这在疫情中心武汉地区体现的尤为明显。尽管物资短缺主要是供给能力上的问题,但需求信息滞后和调配不力应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故而,我们认为本轮疫情后,建设高效的、贯穿供应厂商、监管机构、医疗机构、销售门店等的医疗器械/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亦有可能被提上日程,我们也将此视为医疗信息化的广义构成。

医院信息化建设仍是基石

无论对于互联网医疗,还是公共卫生管理或区域医疗协同,医疗机构始终是医疗体系的根基,这不仅是因为医疗机构是医疗活动的一线执行者,也是早期接触、收集病情的信息汇总渠道。对于国内的医疗体系,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更是处于医疗体系的核心地位。在本轮的疫情中,医疗机构之间协作不畅、内部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也均在一定程度存在,构建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准确、信息互联互通的医疗IT系统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此类问题。

总体而言,国内医院信息化程度仍偏低,仅是打下了一定的数字化基础,其多年的IT建设主要集中于针对医院运营管理的MIS系统,而在面向临床诊疗的CIS系统方面投入欠缺。2018年起,国家医卫管理部门对医院EMR应用等级提出强制性要求,目的便是补上该短板。如用更为宽泛的概念概括,囊括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在内的“智慧医院”是国家卫健委正在推动的医院建设目标,核心在于借助IT力量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管理效率、服务体验,空间仍然巨大。经过本轮疫情的倒逼,我们认为“智慧医院”的建设将得到更强的重视。

3.3 未来2-3年医疗IT需求旺盛,疫情有望成为新催化剂

按照我们的理解,当前国家医卫政策的核心落脚点在于医疗体系的提效控费,实现的手段主要是分级诊疗与医保控费。结合2018年至今的政策,上述要求体现在IT层面,则主要是电子病历应用等级提升、互联网诊疗推广及互联网医院建设、区域医卫信息化平台建设、医保信息化建设/DRGs推广四大方面。

基于保守原则,我们对上述需求相关的市场空间在量级尺度上进行粗略估计,合计应可达到550亿元左右的量级。无论与IDC所估算2018年140亿元的医疗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或是490亿元的医疗IT整体市场(包括硬件与基础软件)规模相比,均相当可观。上述需求中,除EMR升级需求在2018-2019年应已完成过半外,其余项目中的大部分订单均应在2020-2022年期间释放,故而未来2-3年,医疗IT行业的需求依然旺盛。

更进一步来看,当前国内政策要求的电子病历应用等级(三级/二级医院达到4级/3级)相比于美国医院的普遍水平(HIMSS 5级/6级)仍然差距明显,尚不足以充分支持区域医疗、DRGs等高级应用,不排除后续政策提出更高要求,且即使医院出于自身经营考虑,也极可能将电子病历升至更高等级。此外,国家卫健委于2019年已出台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2020年存在将其提升为强制要求的可能,且医院智慧管理的分级评估标准也有望推出。故而,在上表估算之外,仍有可能出现额外的增量需求。在此基础上,若新冠疫情冲击确可倒逼出章节3.2所预测的IT建设内容,则医疗IT未来数年的景气度理应更高,相关的投资机会值得重点关注。

04

游戏:短期疫情抬升业绩,长期云游戏有望成新引擎

4.1 疫情催化以及游戏厂商营销加码,主要厂商游戏产品表现活跃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假期延长,不但商业和生产活动受到限制,居民还较长时间被限制在家中,外出娱乐活动减少,很多线下活动开始转向线上,其中游戏就成了线上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在春节之前,龙头游戏厂商为春节档的宣传也下了较大功夫,宣传的手法较以往更为多样,线上线下的推广活动层出不穷。在疫情大环境和厂商强力营销的共同推动下,整个游戏市场尤其是手机游戏表现异常活跃。

据腾讯游戏官方消息,2019年除夕创下的单日流水记录(13亿元)在2020年除夕打破,其中《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两款主打游戏在春节档期间表现优异。除了腾讯的这两款游戏之外,其他厂商的《阴阳师》《剑与远征》《梦幻西游》《三国志战略版》等热门手机游戏也进入了畅销榜单的前10位。另据游戏分发平台Steam的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2月2日(大年初四),该平台在线用户数超过了1880万人,打破了此前在2018年1月份创造出的在线人数记录(1853.7万人),其中国内居家用户增多是其在线用户数保持在高位的重要原因。

4.2 短期繁荣难掩传统游戏行业增长乏力窘境,供、需两端都在面临压力

这次春节的活跃表现,给了游戏行业一剂强心针,但是行业发展也依然面临着较大挑战。从外部环境看,游戏行业的监管环境更为严格,降量提质、未成年保护、内容道德审核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都在出台。经过2019年的治理之后,我们看到,游戏版本号数量较前两年下降明显,2019年只有1571款,其中棋牌类的游戏受到影响最大,获批版本号数量占比从上年的接近40%下降到了2%,精品化的政策方向十分明确。从行业内部发展来看,虽然收入增速有所恢复,但依然处于个位数增长,加之用户数量趋于饱和,2019年用户人数较上年仅增长了1000万人,存量市场的竞争正在激化。综合内外部的因素,我们预计,未来行业规模整体出现大幅上扬的可能性不大。

行业内分化比较明显,移动游戏还在支撑增长但天花板已经在显现,端游、页游市场持续在萎缩。移动游戏由于其终端的便利性,成为碎片时间、休闲时游戏的主要选择,在本次春节市场上也是受益最为明显。2019年全年移动游戏实现实际销售收入1581.1亿元,同比增长18%;移动游戏用户数量达到6.2亿人,同比仅增长0.2亿人,由于人口空间上限相对固定,移动用户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客户端游戏市场在2019年出现了萎缩,当年实际销售收入615.1亿元,同比下降0.7%。相比移动游戏,端游市场更为饱和,且产品开发时间更长、成本更高,加上版号审批不确定等因素影响,供求两端都受到抑制,未来只能向精品化转变。页游方面,由于用户逐步向移动游戏转移,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压缩,2019年用户规模仅为1.9亿人,同比下降了15.2%。由于页游盗版相对容易、玩法比较单一,市场正在被微信小程序等投放平台所挤压,我们预计未来市场还将加速萎缩。

4.3 游戏产业头部化加速,内容模式创新、海外市场将是增长途径

2018年以来,游戏行业经历了一轮洗牌,很多单靠流量、缺乏研发和运营能力创新的企业在这一轮的调整中被淘汰掉,资源开始向龙头企业集中。尤其是在当前用户量饱和的情况下,老玩家的占比越来越高,对游戏的鉴别能力也较强,对产品要求也更为苛刻,厂商不但需要具备研发和引进精品游戏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足够的能力将产品呈现给客户。

从研发和引进能力看,龙头企业表现更为出色。从2019年版本号获得数量来看,主要企业如腾讯、网易、巨人网络、三七互娱和完美世界等大中型游戏公司,其版本号数量都有所减少,但是这些企业重点推进的产品也都获得了版号。2019年,腾讯获发游戏版号32款,其中进口游戏版号17款,国产游戏版号15款;已经公测或上线的游戏有18款,包括13款移动游戏、4款客户端游戏和1款主机游戏。2019年,网易共获发游戏版号31款,其中包括17款进口游戏版号和14款国产游戏版号;目前上线或公测的游戏有16款。

游戏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是当前应对市场饱和的重要方式。当前,游戏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品供给侧的严重同质化,而玩家由于其阅历的增长,对这种雷同的游戏排斥心理就越发明显。《明日方舟》、《王者荣耀》在产品上的创新都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同时,由于版号的限制,基于老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未来也将成为重要途径。除产品本身的创新之外,营销、运营创新带来的成绩也值得关注,如《阴阳师》等,IP联动、跨界营销、内容营销(热点营销)等方式效果都比较明显。在当前的这种监管趋严、用户饱和的市场上,创新对游戏产业的发展来说具有极高的必要性,也逐渐成为游戏企业生存的根本之道。

除了内部挖潜之外,海外市场也将成为国内游戏企业淘金的重要方向。2019年,国内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游戏企业采用精品原创战略,强调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和优秀的游戏品质,培育出了一批国际游戏品牌。2019 年,以人民币计算,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825.2 亿元,增长率21.0%,增速高于国内收入。以韩国市场为例,其移动游戏畅销榜TOP100中,有30款游戏来自中国公司;在日本市场,《荒野行动》上线近两年依然保持在苹果应用商城(iOS)畅销榜TOP5,并且有更多新游戏正在尝试冲击日本移动游戏市场;美国市场上的中国游戏表现同样优异,来自该国的收入占到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收入的30%以上。

4.4 云游戏将成为游戏产业未来重要增长点,IT基础设施企业也将受益

创新投入的加大也正在催生新的游戏业态。随着5G、云计算技术与游戏产业融合的加速,云游戏一改10年左右的低迷,在2019年以来快速得到市场关注,众多游戏企业也在加速布局。目前,包括腾讯、网易等游戏龙头厂商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云游戏是云计算为基础设施的在线游戏,用户利用设备终端发出指令,通过网络传输至云端服务器运行,画面传回终端显示,可理解为“游戏点播”。以前,如果玩家想玩高品质游戏,主要是通过本地游戏机或者电视,其他选择不多。但是通过云游戏平台,只要终端音视频能力达标,就可以玩高品质的游戏,比如在机顶盒、PC甚至是在智能手机上都可以运行。云游戏概念出现较早,2009年就已有厂商进行研发,但是受限于高带宽和低时延要求,用户体验不佳,一直并未有较大起色。

但是在2019年以来,市场开始出现改变,积极因素开始显现。2019年,5G网络建设开始启动,云计算和边缘设施日趋完善,跨端音视频传输等关键技术也取得了进展。云端和终端的分工开始明确,云端负责游戏的逻辑和计算,终端则只是担负用户的操作信息传输和播放呈现功能,终端的配置、存储空间等传统在线游戏的制约性因素都在消失。

在传统的游戏市场,行业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硬件划分,平台也是基于硬件构建。电视/主机游戏主要是索尼、任天堂和微软;端游主要依托的是腾讯WeGame、Steam这样的分发平台;移动游戏则主要依托iOS的App Store和安卓的Google Play等分发市场。但是云游戏出现以后,整个游戏分发市场开始从相对独立的平台,逐渐走向多终端融合,并能够实现无缝切换。产业的核心角色也正在实现转换,在传统游戏市场,核心主要是研发厂商尤其是龙头厂商,但是在云游戏市场上,云服务提供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腾讯云、阿里云和华为云等都已经成为云游戏的重要玩家。

未来三年将是云游戏行业渗透加速的重要时期。2018年,中国云游戏用户规模为0.63亿人,市场渗透率较低。但是随着5G落地以及云游戏技术本身的成熟,用户将快速增加。据艾媒咨询预测,2022年,国内云游戏玩家有望超过5亿人。同时,市场规模也会快速扩大。从市场反应来,玩家对云游戏付费模式整体并不排斥,游戏广告的变现潜力也非常巨大。艾媒咨询认为,到2022年全国云游戏市场规模将接近430亿元左右。云游戏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带动云端基础设施需求的上升,IaaS投入将显著增大,浪潮信息、华为、新华三、联想、中科曙光等服务器厂商也将迎来新的市场机会。

05

投资建议

短期内,在线办公、互联网诊疗、游戏、在线视频等为代表的线上业务仍将保持着较大的需求规模,对相关企业全年业绩增长将产生正面影响。同时,线上业务的激增也会带来底层IT基础设施如云计算或者服务器的需求。在线办公方面,重点关注云视频会议、VPN等领域的龙头标的,推荐用友网络、启明星辰等企业,关注深信服;互联网诊疗方面,传统医疗IT企业也正在发力,推荐卫宁健康,关注和仁科技、东华软件等;基础设施领域,推荐浪潮信息。

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计算机行业将回归到“固本”、“开源”的主逻辑。固本方面,2020年围绕着国产处理器、操作系统搭建起来的基础软硬件生态有望现出雏形,相关的整机、系统集成、网络安全企业将继续受益,国产化相关的业务规模将放大;“开源”方面,医疗IT、金融IT受益最大,高景气将延续,而且受到疫情催化的远程办公应用未来也可能加速落地。

06

风险提示

1)疫情控制不及预期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央和地方多措并举,加强防控,市场预计疫情大概率短期内得到控制并消除。但是一旦疫情持续期过长或者影响的地区快速扩大,对计算机行业的影响将会显著放大,全年业绩增长可能不及预期甚至出现下滑。

2)政企 IT 支出力度不及预期

经济下行和疫情的影响正在叠加,政企客户可能出现控制支出的情况,如果项目实施出现大量推迟或者取消的现象,相关公司的订单和收入都会受到影响。

3)新技术研发及应用进展低于预期

基础软硬件研发难度大,且产品性能和稳定性都同国际成熟产品存在较大差距,如研发遭遇瓶颈或应用推广缓慢,对相关企业的业绩释放可能造成影响。

热点推荐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