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消息网
新股数据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要闻 >

半年内融资20亿!安防界的“鲶鱼”云天励飞:AI初创浪淘沙开启A股上市路

发布时间:2021-12-13 16:11:02 来源:搜狐

在股市中大部分股民都是亏钱的,但是很多人依旧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总觉得自己能够在股市中赚到钱,不愿意离开股市。今天,我们来分析下半年内融资20亿!安防界的“鲶鱼”云天励飞:AI初创浪淘沙开启A股上市路。

云天励飞:AI初创浪淘沙,开启A股上市路

人工智能产业的演进伴随着科技瞪羚们的故事,2020年,AI新锐们群雄争霸的局面步入了新阶段。云天励飞、寒武纪、依图、云从等AI企业,如今早已开启各自的新征程。

2020年,云天励飞半年内累计完成超过20亿元融资。并且,云天励飞进入了上市辅导期,即将登陆资本市场,而距离陈宁创立云天励飞仅仅过去六年。2014年,云天励飞成立,陈宁带领云天励飞先后搭建Arctern算法平台、Moss芯片平台和Matrix大数据平台三个AI技术平台,构建了完整的AI技术链路,主攻AI视觉,切入安防赛道。

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回忆道:“到深圳创业一方面是大势所趋,我们早期团队成员在各科技巨头工作,确实看到了美国的头部企业开始密切关注深度学习,投入大量的硬件去训练深度学习算法,并且2012、2013年在语音识别、复杂计算领域已经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突破。”

同时,中国在过去10多年投入上万亿建设智慧城市,“更加准确地说,是构建一个信息化城市的底座,这个底座已经相对比较健全了,迫切地需要智慧化转型,其实就为人工智能在中国的落地和爆发提供了非常好的产业基础。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契机,自然就不能犹豫,就去要适应这个趋势,回到中国来创业。”陈宁说道。

安防界的“鲶鱼”

2014年前后,AI深度学习能力渐起,在海外研发芯片的陈宁早早地感受到了风口,很快集结了核心的资深工程师们,开启技术派的创业之路。来到深圳,令团队们意想不到的是,几天的时间就成功注册了公司,天时地利人和的要素逐一齐全,然而起步并非一帆风顺。

“刚刚开始的时候困难蛮多,第一个困难就是AI技术应该用在什么样的场景里?我们首先选择了安防,但安防当时也是一个红海,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我们只能用AI的新方式去找到新的突破点,”陈宁回顾道,“于是我们找到了视频监控的方向,通过大数据分析、人脸识别、硬件加速的能力,在海量城市级视频监控里面通过以图搜图的功能,去颠覆传统的解决方案。这个功能的开发,我们大概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去打磨。”

技术之外,还有人才和资金的挑战,“人才只有靠我们的创始团队,因为我们当时资金其实也不多,更多的是大家对于未来AI方向、理念的认同,才能够克服这些困难熬过来。在资金方面,第一年更多的是靠自有资金,但是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入选了深圳市的一项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所以得到了第一笔数千万的政府资金资助,解决了资金上的燃眉之急,也包括办公场地的提供等等。”陈宁表示,深圳对于海归创业有非常包容的生态,尤其是市场化的环境,能够开放各类的场景,让企业把技术落地。

而云天励飞也有着深圳创业的特点,选择了安防行业后就聚焦于此,稳扎稳打,并且一开始就确定了算法芯片化的思路,推出“深目”系统,既与同期的算法类企业形成差异化,也区别于纯供AI芯片的企业,在落地解决方案上走出了不同的商业模式。

很快,云天励飞拿到了第一个订单,直接切入了警务的安防市场,陈宁谈道:“最早的时候还是基于我们在数字城市领域里的动态人像识别解决方案,即深目系统。因为深圳很多公务员有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尤其是公安团队,他们很希望用AI技术改变传统人工看视频工作流程,双方沟通后选择和我们团队合作。最早我们在龙岗公安分局做小规模的试点,大概将近两年的时间去打磨这个项目。”

到了2015年底、2016年初的时候,试点项目逐步展现了实战的效果,开始协助公安高效破案,陈宁介绍道:“2016年开始就进入了小规模的快速爆发时期,之后我们打磨的AI+社区,AI+园区,AI+防疫,其实都是在深圳率先落地,再不断地向其他地区的市场去复制。”

如今,云天励飞相继建成了深圳10区数据汇聚的“动态人像检索平台”等项目,帮助警方破获案件上万起、找回400多名走失儿童和老人。此外,还参与建设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室内‘一脸通’解决方案”、港珠澳大桥智能通关系统、深圳机场AI大脑、南园智慧社区等项目。

同时,陈宁对记者感慨:“现在回看,更重要、更幸运的还是深圳拥有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服务型政府的营商环境,创新包容的深圳基因孕育了开放的市场,我们才能把第一款AI产品落地在深圳,才有了我们城市级产品化的根基。”

建立核心壁垒

在安防赛道起步的云天励飞,仍面临着激烈竞争。正如陈宁所言,云天励飞闯入的是一片红海,不仅有海康威视、大华等成熟企业,还有一种新兴的AI视觉公司,如何从中脱颖而出?云天励飞也收获了不少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成长,并与海康威视等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做大市场。

云天励飞则深度地和一线的民警融合在一起,基于他们的诉求提出成熟技术,“我们为什么能够率先去部署城市级的动态人像识别系统,就是因为深度融合以后,发现2014年的布控功能不太靠谱。我们另辟蹊径,做的是视频监控里面的以图搜图,所以从海量的视频里面2~3秒能够查询到犯罪嫌疑人,大大节省了这些公安民警需要花10个人、1个星期的时间,一台机器可以两秒钟解决,准确率提升100倍以上,解决了公安的业务流里面的这样一个痛点。”陈宁说道。

背后一方面是技术提供商深入业务流程,做出接地气的解决方案,在各种实战的“坑”中总结经验;另一方面,离不开企业常年形成的研发体系和技术支持,而算法芯片化和端云协同已经成为云天励飞的关键能力。

“我们从创立之初就开始做芯片,这是我认为最正确的决定。现在回头看来,‘补芯’已然成为大家共同的选择。”陈宁说。

据介绍,云天励飞有算法研究团队、大数据研究团队和芯片研发团队, “尤其是算法团队和芯片团队,搭建了算法芯片化的一体化设计流程,联合创始人带领的算法架构团队,基于今天的多框架算法,甚至将未来的算法引进去提炼出通用的操作类型,来指导我们芯片的指令集定义。我们对于高频的复杂的操作类型,会有专门的加速指令去提升运行效率,然后再去设计处理器的硬件架构,开发硬件代码验证、软件架构、产品验证,然后算法实现我们的算法仓算法库,形成一个有机迭代和技术演进的流程。”陈宁向记者解析道。

谈及未来三年的目标和策略,陈宁表示,一方面是对于算法、芯片、大数据的核心能力平台,不断提升研发的效率。另外一方面是在数字城市、人居生活等各类线下场景,推动其数字化转型,“我们叫新四化,即居民的数字化生活,社区的数字化治理,企业的数字化运行和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所以我们的解决方案基本上都会落在这些信息化的范畴里面。目前云天励飞在推进‘自进化城市智能体’,其实就是在数字城市的to G、toB的各类场景里面去不断丰富解决方案。”

AI企业上市潮

到了2020年,AI的应用已经进入日常,尤其在视觉领域,而且已经落地的AI场景还在逐步深化。在AI和行业进一步融合的过程当中,新晋的AI创业公司们也进入新阶段。

如今云天励飞正在推进A股上市,今年早些时候,寒武纪已经在科创板上市,而深鉴科技在两年前被赛灵思收购,前不久AMD又决定收购赛灵思。此外,主攻AI算法的独角兽们——云从、依图、旷视、商汤也纷纷传出上市的讯息。可以看到,在这一批AI创业公司的头部企业在技术落地后,正在选择不同的途径来扩张市场,当然,科创板、创业板的改革,进一步为科技企业打通了融资渠道。

而在这五六年间,又有多少AI创业公司悄然消失,在这一波的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中,第一轮的生存者正逐步登陆资本市场。从2014年、2015年火热的初创企业一级市场融资,到现在二级市场融资,资本市场则开始做第一批的认可和回报。在上市之后,如何在更透明的管理制度下继续生存并规模化发展,如何在业绩增长和自身策略之间平衡,都将是新锐公司们需要面临的挑战。同时,陈宁指出:“现在行业面临的挑战还是如何把AI的技术快速地跟更多行业去融合、改变、赋能,这些行业在融合的过程中推动AI技术的通用化。”

在他看来,AI产业需要在发展和理性之间寻求一个客观的平衡,“我认为资本市场更多地关注科技类的创新企业,尤其是打通二级市场的通道,肯定对中国的自主创新技术链和产业链完善有非常大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要相对理性地去看待这些AI技术发展本身的阶段性和行业发展规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也是长期的过程。”

对于未来的产业格局,陈宁表示, “正如20多年前的互联网,当时没有一个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龙头企业,更多的是到了细分的领域,比如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等赛道上冲出龙头企业。AI也不例外,也会在不同的赛道,比如数字城市、线下的商业赋能、无人驾驶、医疗等赛道,进行融合,甚至脑机接口芯片会催生出来很多新的赛道。”

专访云天励飞董事长陈宁:推动公司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

深圳的海归创业故事并不少见,而云天励飞是一个标杆。其董事长兼CEO陈宁是中国第一款商用矢量处理器芯片设计者,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曾任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高级架构师、4G-LTE国际标准首席代表。

在2014年AI的滚滚浪潮中,陈宁毫不犹豫地带领着创始团队回到深圳,成立了云天励飞,专注于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陈宁告诉记者:“我们的创始团队其实都是工程师出身,大家在美国博士毕业以后工作了5~10年,希望AI技术有新的应用场景能够去落地。”随后,这支工程师团队瞄准了安防行业作为切入口,成长为数字城市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回顾6年的创业之路,陈宁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更多的是技术平台的研发、沉淀、打磨,从2014年到2016年大概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夯实了底层的算法平台、大数据平台,尤其是锤炼了芯片平台,当时第一代神经网络处理器投入研发,一直到2018年,22纳米第二代的神经网络处理器流片成功。”

在第一阶段,云天励飞获得深圳一高技术人才引进项目比赛团队第一名,动态人像识别系统“深目”开始落地深圳龙岗区,在警务场景中崭露头角。

“2017年到2019年期间,进入了产品落地、场景开发、市场拓展的阶段,面向各类场景,我们逐步丰富解决方案,我们落地了城市级的动态人像系统,并不断地丰富它,面向公安的各个警种去开发各类的应用,还从警务拓展到智慧社区治理、园区管理、商业领域等场景。”陈宁向记者表示。

一方面,“深目”协助破获案件,名噪一时,并且“深目”迅速在深圳大部分区域以及北京、上海、杭州等20多个城市,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落地。另一方面,云天励飞的解决方案也从公共安全拓展到城市治理和新商业的领域。

在陈宁看来,2019年之后,云天励飞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具备了快速开发城市级解决方案的能力,今年我们开发了一套城市级的疫情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如果在2015、2016年,我们可能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今天城市级的一套系统可以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开发出来。”

到了2020年,云天励飞加快了发展步伐,上半年内累计完成超过20亿元融资,并进入了上市辅导期,而陈宁入选“深圳特区40年40人”。陈宁也谈道:“我一直觉着我们的运气特别好,深圳是最适合海归创业的一个城市,海归可以快速地融入,然后去打磨自己的技术、产品,其他所有事情都不用去担心,这是深圳的魅力。”

深圳的创业故事还将继续,人工智能的故事还在演进,陈宁认为,AI可能在3-5年的时间内,会像电力一样去赋能润物细无声地去潜入到每一个行业,未来十年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期。

深圳起步:“做芯片是个苦行僧般的事情”

《南方财经》:在2014年前后,AI视觉创业公司不断涌现,云天励飞如何形成差异化?

陈宁:一方面是技术上的差异化,另外一方面是我们打磨产品的选择和定位的差异化。

在技术上我们讲求全栈式的演进,所以我们有算法团队,大数据团队,还有AI芯片设计团队,“三位一体”地构筑核心技术壁垒。其中,“算法芯片化”的能力,更是一个核心差异点,即设计芯片的全流程是基于对机器学习的算法的理解,把共性的、高频的操作类型提取出来,定义高效的神经网络处理的指令集,然后引入到我们的芯片设计架构过程中,从而形成这样一个算法芯片化的AI芯片设计流程。因此,在我们的神经网络处理器上面,可以高效地承载我们自己的和第三方的机器学习的算法,提供更高的性价比,更有效的算力。

在产品打磨方面,我们讲究的是行业加AI需要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这不仅是提供一个技术手段,更核心的是提供改变行业工作流程的工具,能让用户真正在日常的工作流程过程中使用,并且把效率提升几十倍甚至100倍以上,这才是AI赋能一个行业的解决方案。

《南方财经》:目前云天励飞还拓展了哪些应用场景?落地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陈宁:从应用场景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数字城市的城市治理的各类场景,另外一个方向是人居生活,主要是指对企业级,甚至拓展到消费类服务的一些场景。比如在数字城市里面有安防、交通、防疫体系,甚至是AI的算力和算法服务平台等一系列解决方案,人居生活就会涉及到智慧园区、智慧楼宇、智慧商业等等场景。

其实不管是什么场景,所有AI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对于场景业务流和需求的深入理解,以及和算法、芯片、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很强工程能力去理解这个场景,或者引入这个场景的行业专家,和AI的工程师进行深度融合,去打磨面向这个场景的产品。

因为AI不是一个产品,它只是一种能力,一个技术平台,更关键的还是把能力和技术平台融入到用户的业务流程过程中,能够真正帮他去降低成本或者提高效率,绝对不是AI企业的算法工程师或者软件工程师自己想象出来一款产品,而是一定要能够接地气。

《南方财经》:因为视觉解决方案通常是被集成的角色,在智慧城市等场景中,是否会存在低毛利率的行业问题?

陈宁:确实在智慧城市的很多领域,会存在相对低毛利的实际情况,但是对于AI企业而言,我认为这些年更多的是去抢占市场的入口,抢占这些数据的入口和应用的入口,因为数据和应用才是推动我们技术平台和能力平台不断迭代、不断演进的核心关键。场景入口非常重要,一定要规模化才可能盈利。

《南方财经》:AI领域也巨头林立,目前市场格局如何?

陈宁:今天的AI技术还没有到通用人工智能的阶段,不存在一个技术平台能够百业通吃,更多的是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的打磨,这就给了创业公司非常多的机会,就看你对于技术的理解和对于场景的理解,能不能去抢占各个细分场景的这样一个龙头企业的机会和位置。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巨头在AI领域的不断地投入,甚至一些平台开放性的做法我认为其实是好事情,能够推动AI的普惠化,带来了更多的增量。

启动上市: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

《南方财经》:从2014年到现在6年的时间,云天励飞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速度背后的动力源有哪些?

陈宁:我认为很多做芯片或者做AI的公司,现在都在充分拥抱资本市场,其实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国家对于自主科技创新的政策鼓励,比如说科创板,比如说创业板注册制的改制,其实给所有的科技创新类企业打开了政策的大门和红利。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演进就是极其快速的,我们如果不去更快地引领这个行业的发展,可能就会被淘汰。因为这个时代技术应用需求不断发展,2020~2030年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局最关键的十年,所以我们更要加快自己的步伐,整合资本、技术创新、产品市场、人才、行业等所有能整合的资源,去推动公司去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

《南方财经》:上市将给公司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平衡资本市场的期待和公司自身战略发展之间的关系?

陈宁:其实二级市场更多的是能够用更加灵活、更加低成本的一个融资手段,去助力科技公司在研发,在市场拓展上面的资金投入,能够在资本到硬核科技公司之间打通一个非常通畅的桥梁和通道,这是最大的一个优势。

如果公司有机会进入二级市场,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各方面的挑战,比如说财务和公司治理的规范化,但是其实是任何一个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经历的过程,是公司能够快速爆发和拓展的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所以我认为,这是提升整个公司治理管理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南方财经》:2014、2015年AI领域创业非常火热,现在相对冷静,一些企业估值回落,怎么看待市场的这种变化?

陈宁:其实在前些年资本或者AI概念很热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感受到热,也没有去很关注估值,我们其实更多地关注产品的落地性,核心技术壁垒的构建,因为我们知道AI其实是非常漫长的一个过程,再加上我们是人工智能加芯片,就更加需要长期投入,是个苦行僧般的事情,所以我们做好了长期奋斗、长期作战的准备。

《南方财经》:今年外界对于AI行业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今年融资会觉得比之前难一些吗?

陈宁:我的感觉倒是不太一样,倒是觉着当资本市场更加理性的时候,会更加关注AI企业的核心技术积累和产品化、市场化能力。坦白讲,在过去几年AI更受资本市场关注的时候,我们的融资也不见得成功到哪里去,反而是今年当市场更加冷静的时候,我们反而受到了资本的关注,因为可能大家更关注产品落地,更关注核心技术积累是不是能够构筑更多的技术壁垒,会更多地去看一些细节。

《南方财经》:和投资人沟通过程中,他们最关注的是哪些行业问题?

陈宁:资本市场现在比较关注两件事情,其一就是AI的核心技术平台能力,比如说我们的算法芯片化的能力、设计的能力和逐步迭代的研发的能力,这个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你的技术演进的效率和研发的效率。其二就是AI的产品赋能,面对各个行业是不是真正具备产品落地的能力,你能改变多少行业、以及你的市场占有率是多少。

云天励飞官网截图

投资人眼中的AI创业圈:10年后会跑出千亿级平台公司

华登国际副总裁苏东第一次接触到云天励飞,是在2016年的一场路演活动上。当时安防、AI视觉类的企业并不少,但是听完创始人陈宁的讲解后,苏东仍印象深刻,因为云天励飞拥有整套动态人像识别系统,并且针对的是安防中的公安领域。

事实证明,云天励飞找准了细分赛道,2016年云天励飞就已经和龙岗区警务合作,利用深目系统来帮助警方破案、寻人,并逐步将这套系统由深圳复制到国内100多个城市中。

随后,华登国际就决定要跟进云天励飞在2017年的融资,并在后续的融资中持续跟进。“我们决定投资的时候,更多的是看重整个它打造的动态人像识别系统,”苏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忆道,“当时云天励飞已经在做AI芯片了,但是我们感觉人脸的数据量还不够多,做芯片的可能规模上不去,所以我们在考虑做人脸安防摄像头的芯片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当时陈宁还是比较坚持,包括把很多在云端的算法都落到芯片里面去处理,现在这个时间点去看,具有前瞻性。”

而从创业初期,算法、芯片、大数据就成为云天励飞的研发三要素,“估计大多数人都没有顾及到芯片的重要性,在过去2-3年里面会这么突出,所以云天励飞相当于从芯片端、到摄像头端侧、再到云端,打造了整个算法芯片和大数据的系统,公司整体发展也很迅速。”苏东谈道。

另一方面,华登国际持续跟投还在于,云天励飞已经进行了区域化的部署,苏东举例道,云天励飞打造的AI警务系统已经在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落地,这意味着云天励飞的在场景上的打磨和技术迭代都能够走在前面。

除了公共安全领域,云天励飞也在城市治理、新商业等场景中拓展,比如今年疫情之下,人工智能在抗疫中有了用武之地,云天励飞也投身其中。

与此同时,AI圈内的竞争也更胶着,在近几年的优胜劣汰中,只有头部的企业再继续拓展市场,也有同质化的一面。苏东表示:“竞争肯定会更激烈,因为大家前一两年给出这么高的估值,其实有很高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最后是要落地成为你的收入,不说净利润,至少期待收入的增长,所以大家现在最关注的还是实实在在的落地场景,各家都在争夺着布局。”

在市场更趋理性后,大家更关注商业的本质,包括规模、毛利、增长速度等。苏东就说道:“盈利现在还比较早,因为大家还在研发的投入阶段。收入高速成长、产品的普惠性很强,这些更关键。”

智本咨询创始人仇智坚则向记者表示,前两年AI的初创项目颇为泛滥,其中也有各种原来从TMT转过来的项目,百花争艳,也杂草丛生,“但是现在很多投了AI的PE受不了了, PE机构的一些投资管理人,或者券商系的团队的,出现拒绝去看AI项目的情况。”

在他看来,对于AI企业而言,接下来关键还是要看哪些行业真正能够落地,他们才可以生存下去,要不然只是靠现有的市场,还是没有办法做到盈利。

今年以来,创业公司们的新锐纷纷继续上市,整合资金等各方面资源。“对于之前估值没那么高,融资规模没那么大,但是业务专注度比较高的AI企业来说,倒是一个机会,他们能以一个更合理的估值体系登陆科创板,然后获得相应的足够大规模的融资,从二级市场里面去募资。”苏东谈道。

在他看来:“10年之后这一批公司中应该能跑出平台级公司,为整个行业去做AI的赋能,包括芯片、硬件系统、算法,甚至非标定制的场景,可能会成为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公司,我认为会有千亿级别的公司跑出来。”

他还告诉记者,AI公司的投融资最近一两年的数量是下降的,虽然投资金额有所放缓,但是资金其实是往头部公司走,“大家还是在压注这些头部的公司,但周期就会拉长,等待着公司的业绩成长能不能符合现在的估值。”

热点推荐
随机文章